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富含著中華民族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竹編工藝品分為細絲工藝品和粗絲竹編工藝品。2008年6月7日,竹編經批準列入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考古資料證明,人類開始定居生活后,便從事簡單的農業和畜牧業生產,所獲的米粟和獵取的食物稍有剩余,為了不時之需,就把食物及飲水存放起來。這時候便就地取材,使用各種石斧、石刀等工具砍來植物的枝條編成籃、筐等器皿。在實踐中,發現竹子干脆利落,開裂性強,富有彈性和韌性,而且能編易織,堅固耐用。于是,竹子便成了當時器皿編制的主要材料。
在殷商時代,竹藤的編織紋樣豐富起來。在陶的印紋上出現了方格紋、米字紋、回紋、波紋等紋飾。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竹的利用率得到擴大,竹子的編織逐步像工藝方面發展,竹編圖案的裝飾氣味越來越濃,編織也日見精細。
秦漢時期的竹編沿襲了楚國的編織技藝。1980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出土的“秦陵銅馬車”底部鑄有方格紋,據分析,這方格紋就是根據當時竹編席子編織的方格紋翻鑄的。
竹編工藝大體可分起底、編織、鎖口三道工序。在編織過程中,以經緯編織法為主。在經緯編織的基礎上,還可以穿插各種技法,如:疏編、插、穿、削、鎖、釘、扎、套等, 使編出的圖案花色變化多樣。需要配以其它色彩的制品就用染色的竹片或竹絲互相插扭,形成各種色彩對比強烈、鮮艷明快的花紋。
瓷胎竹編工藝使用的竹材是經過嚴格挑選來自成都地區的特長無節瓷竹,經過破竹、烤色、去節、分層、定色、刮平、劃絲、抽勻等十幾道工序,全是手工操作,制作出精細的竹絲。瓷胎竹編所用竹絲斷面全為矩形。瓷胎竹編在制作過程中全憑雙手和一把刀進行手工編織。
竹編具類則是工廠的主要品種和技術優勢所在。纏嘴過把、緊扣瓷器,精心編織出不同圖案,是瓷胎竹編產品與其它任何竹編不同的特技藝,是能體現出瓷胎竹編工藝以精細見長特色的地方。按用途分有茶具酒具咖啡具、文具煙具,還有功夫茶具、日式茶具和提梁茶具等等。按規格分,從套二套三的酒具茶碗到十五頭二十二頭一套的咖啡具都有。
竹編在編織過程中,通過不同的編織手法自然能夠形成千變萬化的幾何紋樣,幾何紋樣具有規律的組織結構,體現了勞動的節奏感和基本的形式法則。除了幾何紋,人們在編織竹編的過程中不斷有所創新,圖案紋樣也是豐富多彩的,有花卉、果實等植物紋樣、動物紋、人物、書畫等等。成都瓷胎竹編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裝飾圖案,以當地具有代表性的熊貓圖案尤為。經過染色處理的黑白雙色竹絲構成熊貓的紋樣部分,圖案主題和瓶頸、瓶底的編織手法差異開來,形成編織紋樣的對比同時,凸顯熊貓主題的特征,彰顯地域特色。
河南竹天然編框售價
更新時間:2021-04-02 02:55:10